眼睛的精密的構造與複雜的功能令人讚嘆。從虹膜調節光線進入,到視網膜將影像轉化為視覺,眼球每個部分都各司其職,卻也因此容易因老化或疾病而受損。青光眼與黃斑部病變是常見且嚴重的眼疾,不僅影響視力,甚至可能導致失明。本文將深入了解這些疾病的成因與現代醫學的治療對策,為視力健康提供更多科學知識。

一、眼睛的構造與功能

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構造非常精細,常被比喻為一台照相機。反映瞳色的虹膜,其肌肉能控制瞳孔大小以調節光線進入的強度,就如同相機的光圈一般;睫狀肌則能改變晶狀體的形狀,以調整焦距、看清物體。
眼球如同一顆小氣球,需要適當的壓力才能維持形狀;若壓力過大或過小都不恰當,過大可能導致「氣球」爆開,過小則會塌陷。眼球內部的水狀液(房水)平衡決定了眼壓的維持,一旦房水流動及排出受阻,眼壓就會上升,可能壓迫視神經並影響視力。青光眼的成因多與此有關。
視覺成像的原理類似相機將景象呈現在底片上,而眼球就像相機,視網膜則是底片;視網膜的中心——黃斑部,負責中央視覺,最為敏感且重要。然而,黃斑部會因年齡增長及其他因素而老化病變,影響視力。

二、青光眼的發生原因與危險因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失明主因,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比例越高。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近視比率逐漸攀升,而高度近視可能導致眼球結構變形、眼睛供血不足等狀況,最終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就包括青光眼。
不僅是近視族群需要注意,遠視族群、長期使用類固醇者以及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也應特別留意並定期檢查。此外,「三高」人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青光眼。

三、青光眼的治療與控制

青光眼目前尚無法根治,只能透過控制方式避免進一步惡化。一旦視力受損則不可逆,因此青光眼患者需要定期檢查與追蹤。現行治療以藥物為主、雷射手術為輔,屬於侵入性較低且相對安全的治療手段。
青光眼主要治療目標是「降眼壓」。降眼壓藥水依照機轉,可分為減少房水分泌與促進房水排出兩大類;雷射手術則可暢通排水管道、促進房水排出。若藥物與雷射皆無法將眼壓控制在安全範圍,則可能須考慮小樑切除術或較新的微小導管微創手術,透過植入微小導管於眼內隅角處來引流房水,達到降眼壓的目的。

四、黃斑部病變的成因與治療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退化,眼睛也不例外。黃斑部病變是高齡化社會下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議題,主要是視網膜中央衰退,導致視力越來越差,看東西變形(可能變大或變小),最終出現視力缺失。通常雙眼皆會受影響。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依是否有新生血管分為「乾性」與「濕性」。濕性病變因脈絡膜產生新生血管,可能造成水腫或出血,視力衰退嚴重;乾性病變則因未形成新生血管,視力惡化較緩慢,但長時間仍有機會轉為濕性。
目前治療方式包括雷射手術和眼球內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注射,近年來以眼內注射方式較受重視,因雷射手術可能造成部分視網膜損傷,而眼內注射能較有效抑制新生血管,併發症較少且恢復視力的程度也較高。
預防勝於治療,年齡與家族遺傳是重要危險因子,但不良飲食習慣、維生素缺乏、紫外線傷害與吸菸等也是高危因素。平日應避免吸煙、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過度紫外線與藍光傷害;飲食均衡,適量補充維生素A、C、E,並根據研究顯示,類胡蘿蔔素和葉黃素也對預防黃斑部病變有益。

五、中西醫結合療法

根據2024年一篇中西醫結合的相關文獻《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Glaucoma》(《青光眼的中醫辨證與治療》)指出,青光眼的治療可分為三個面向:神經保護、神經增強與神經再生,並輔以傳統中醫穴位針刺治療,可促進氣血經絡循環,強化上述治療面向的效能。
文獻亦提出一些針灸穴位,有助清肝明目、清利頭目等功效,如:風池、完骨、玉枕、天柱、角孫、太陽、百會、神庭、攢竹、合谷、魚腰、行間、太衝等。平日也可透過按摩這些穴位來增進眼部健康。

六、維護眼部健康的重要性

眼睛的傷害往往不可逆,為了保護這扇「靈魂之窗」,我們需慎加避免各類危險因子,並定期進行視力檢查。一旦出現相關症狀,也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做進一步檢測與治療。只有持續關注眼部健康,才能擁有清晰與明亮的視界。

Erina
中醫系兼具職能治療師背景與專業日系模特身份,活躍於健康推廣與社群分享,擅長將中西醫知識結合,深受粉絲喜愛。

追蹤Erina社群:
Instagram: @purin29lovepeace
專業帳號: @erina_tcm1000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