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說:「燥勝則乾。」進入冬季,天氣漸漸乾燥寒冷起來,若沒做好皮膚護理及保養就會有搔癢,甚至是脫屑的情形發生。

深秋初涼,西風肅殺的季節,大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日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少雨,這時候的人們通常都會受風燥的困擾,另一種說法為「涼燥」。涼燥的症狀通常持續時間亦較長,有頭痛體痛,鼻乾口乾舌燥,胸滿氣逆,兩邊肋骨處脹痛,皮膚乾燥等狀況發生。冬天主要的氣為「寒」,「寒」是一種陰邪,容易傷到自身的陽氣,它的性質收縮牽引、凝結滯留,常使經絡不順,氣血運行障礙,陽氣不能輸布條達,不能滋養肌膚,導致皮膚發涼,皮膚逐漸乾燥如枯槁,出現乾燥皸裂、脫皮等症狀。

皮膚乾燥內外原因解析

皮膚乾燥的原因在中醫分為兩種,分別是外在原因及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天氣轉涼,空氣乾燥,即為「外燥」;內在原因,因為天寒地凍,萬物呈現封藏肅殺的樣態,更多的陽氣收斂於身體之內,此時滋養於外的氣血相對缺乏而表現為濡潤不足,即為「內燥」。

冬季皮膚乾燥在西醫理論中的原因,大多是皮膚油脂及水分的缺乏而導致「冬季癢」的狀況發生。另外冬季溫度下降,使得血管收縮讓皮膚含水量下降,以及冬天低溫導致汗腺分泌較少,都會導致冬季癢的狀況發生。

應對冬季乾燥和寒冷的皮膚問題,最佳的策略是解決內因與外因。若要解決內因與外因就會有內調及外用的處理方式。

內服的處理方式

冬季皮膚癢的原因有四種,分別是血虛或血熱導致風燥,或是風寒與風濕的問題。

  • 血虛風燥:可以用氧血滋陰的方法。
  • 血熱風燥:清熱涼血潤燥的方法。
  • 風寒者需要驅散風寒。
  • 風濕者需要袪風除濕止癢。

飲食保健方面應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蔥、薑、蒜等辛辣食物,尤其是麻辣火鍋之類大辛大熱之物,以及炸雞等煎炸食物。

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膠質或是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白木耳、黑木耳、 海參、山藥、芝麻、核桃,皆有滋陰潤燥的效果。

另外,要注意飲食的均衡跟蛋白質的攝取,有助於皮膚的新生跟代謝。豆製品內有大豆異黃酮,也可以幫助調理體質,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功效,是平價的美容養顏聖品。

再來,水分的補充也是不可或缺,不能因為天氣冷就忘記補充水分。另外,也能補充一些蜂蜜、百合、蓮子、藕、芝麻、木耳等清補的飲品,幫助我們滋陰潤燥。

最後,中醫典籍裡有提到「肺主皮毛」在五行種對應的顏色為白色,所以我們可以適時的補充一些百合、蓮子、山藥等白色的食物,達到滋陰潤肺的效果。

外用的處理方式

    • 洗澡:首先,洗澡及洗臉的水溫不宜過高,水溫過高會導致皮膚表面的油脂流失更多,導致乾燥狀況惡化,且過高的水溫也會導致肌膚更加敏感。
    • 乳液:乳液或乳霜可以有效減少皮膚水分流失及增加皮膚的滋潤。但乳液及乳霜的使用也要根據自身膚質作選擇。油性或混和偏油性的皮膚就不適合質地過於濃稠的乳液或乳霜,有增加粉刺的風險。
    • 紫雲膏:紫雲膏內含有
      • 紫草-殺菌、抑菌、消炎。
      • 當歸-滋潤肌膚、活血止痛、改善循環、促進肉芽組織生成。
      • 麻油-潤膚、滋養。
      • 蜜臘-賦形劑。

紫雲膏可以幫助我們潤膚、止癢、生肌、殺菌、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以上內服及外用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改善冬季皮膚乾燥的問題,但如果皮膚皸裂嚴重,甚至有組織液滲漏或是流血狀況發生,還是要尋求醫師作正確的治療方式。

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採訪編輯

本文作者:呼吸治療師 吳岱璇

IG:https://www.instagram.com/aveline.tcm?igsh=MXZxZXVmeWdvcTlqYw==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