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基隆報導】 今晨(113年04月03日07時58分(臺灣時間))全台發生地震,根據氣象署資料顯示,臺灣東部海域規模達7.2地震。震央位於東經121.67度、北緯23.77度。該地震可能引發海嘯影響台灣,依此發布海嘯警報,以提醒沿海地區民眾提高警覺嚴加防範,注意海浪突然湧升所造成的危害。所幸,海嘯警報已於地震後兩小時解除,台灣僅有些地方部分港口造成影響。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今也提醒不容忽視海嘯造成的傷害,台灣環海國人更應具有海嘯的科普常識及應變的作為。
海科館表示,海洋中會造成海水面大規模劇烈起伏變化的現象,就有可能發生海嘯,像是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底山崩、天體(小行星、彗星)的撞擊等,較常見的因素為海底地震造成,海嘯波的時速甚至可達每小時800公里以上,相當於噴射機飛行速度,這些科普常識均可在海科館海洋科學廳所增設的海嘯展項中了解。而海嘯造成的威力與傷害,從以往全球發生海嘯的事件中可看到2004年南亞大海嘯30公尺高的巨浪奪走30萬人性命,2011年日本大海嘯導致2萬多人喪生,而台灣也曾於1867年有過基隆海嘯事件,海嘯過後,部分沿岸居民從700戶,剩下16戶,幾乎是全面性破壞。海嘯的危害及預警更顯重要!
正確的海嘯知識可以降低海嘯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舉例說明:「在南亞大海嘯中,有一名11歲英國女孩,因在學校課程學到的知識,即時警告海邊遊客趕緊疏散,因此拯救海灘上近百人,被譽為「海灘小天使」,他以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拯救了眾多了生命,因此,生活中所學的知識有可能會是救命與傷害降低的可能。
海科館在今年特別於科學廰增設有海嘯展項,希望提昇民眾對海嘯的認識與了解,除了海洋教育推廣外也同時期盼能將海洋災防深化於博物館展示中,期盼能將海洋災防深化於博物館展示中。所增設的海嘯展項,遊客可體驗海嘯的破壞力,並經由展項操作理解往高處避難的原理。除此海嘯展項中有造海嘯的模擬體驗,重現海嘯發生場景;另外,在深海展示廳的「地震與海嘯可以預測嗎」之展項中分別有國內海嘯預警的「臺灣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建置計畫」(前身為MCHO,簡稱媽祖計畫)模型及遊客能實際體驗海洋板塊碰撞造成的「地震」,增加對海嘯發生的了解,也能具有提升全民海嘯災防的認識,從而瞭解臺灣科學界在海嘯預警上的努力。
海科館除了以實體展項推動海嘯科普教育外,也同時在教育部因材網提供有海嘯相關的教材及教案,民眾可從海嘯歷史事件、海嘯傳播特性到監測浮標的介紹,了解海嘯的成因、以及導致的災害和預防的方法,而透過影片也可看到2004年印度洋海嘯五週年時,一群居民分享了他們在海嘯中的經歷。這部影片不僅講述了他們的故事,還分享了應對海嘯的實用技巧。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知識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眼前的危機,民眾有興趣者也可遠距從教育部因材網獲取這些常識。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