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勝安宮觀世音菩薩是全宮唯一泥塑脫胎技法完成的聖像。(圖/范振和攝)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英記神佛像藝術雕塑」父子檔陳英記、陳至煌最近在花蓮縣吉安鄉勝安宮,進行觀音殿修復作業,尊尊神佛像在他倆巧手下,回復奕奕神采,令人驚嘆。

勝安宮是遠近馳名的王母娘娘廟,全台刈香宮廟數以千計,由於宮內觀音殿神佛像年久失修,部分神像遭油煙長年薰黑,神容難辨,因而廟方委請陳英記、陳至煌進行修復作業。

修復對象包括主神觀世音菩薩、旁祀的文殊、普賢菩薩、十八羅漢,截至目前,木雕的十八羅漢已完工,陳英記捧著伏虎羅漢、陳至煌抱著降龍羅漢,細說半年來維修細節。至於觀世音、文殊、普賢聖像,進入安金彩繪階段,預計本月底完工。

陳英記。陳至煌父子修復的十八羅漢,件件神采奕奕。(圖/范振和攝)
陳英記捧著的是伏虎羅漢(右),陳至煌捧著的是降龍羅漢(左)。(圖/范振和攝)
陳英記(右)與陳至煌(左)父子聯手完成十八羅漢修復作業。(圖/范振和攝)

值得一提的是,觀世音菩薩是勝安宮唯一運用脫胎法製作的神像,這75歲的陳英記於民國63年間的傑作,高560公分、寬180公分,一般都是玻璃纖維作品,脫胎作品幾乎絕版,讓這尊神像更顯珍貴。

陳至煌說明,泥塑塑形完成後,多層批布,再將土取出剩下布殼,接著修形、安金、彩繪,都得按部就班,這種技法的優點是方便移動,神像比玻纖重量輕約三分之一,並能延長神佛像保存期,但因費時費工,幾近失傳。

陳至煌指出,他跟著父親陳英記實做10年,大部分都做泥塑作品,此次學到了脫胎技法訣竅。同時,原本神像內部只有一支鋼骨支撐,多年後臉部與身形已萎縮、變形,此次修復重新安裝多支骨架,「內外兼修」,再現神佛圓滿莊嚴面容。

37歲的陳至煌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從小就學美術,學院派出身的他常與傳統學徒出身的父親理念不合,不斷溝通後,如今成了神佛塑像最佳拍檔。他表示,父親的技法與經驗獨特且精緻,最重要的是永不放棄的精神,以及「吃水果拜樹頭」的感恩情懷,令他動容。

話說,陳英記出生於新竹縣新豐鄉偏僻的紅毛港海邊,10名兄弟姊妹依父母務農維生,家境清寒,排行老二的他14歲時就離家北上工作,很幸運地,遇到恩師陳祿官(樂觀師),一位採泥塑批布古技法的知名塑佛名家,在追隨樂觀師12餘年中,師父堅持採用質佳的苗栗鍋銅鑼山上漆樹萃取的生漆施工,當時連日本人都特別來台灣萃取回去做成神桌、神像,但這種生漆觸碰到肌膚,就會起泡、發癢難忍,他為了塑像學習,一忍多年。

當學徒期間,陳英記曾隨著陳祿官以生漆批布護持是台北慈航老法師肉身不壞金身作品,這樣的寶貴經驗,至今讓他難以忘懷。民國63年創業時,第一件作品就是勝安宮的觀世音菩薩像,是當時全台各寺廟大殿裡最高的神像。

民國66年,在故鄉新竹靈隱寺,塑造主尊釋迦牟尼佛佛像及旁祀五尊護法神,採泥塑批布古法來施工,之後他的作品散見全台宮寺廟,如基隆靈泉寺、中壢宏明寺、新竹法蓮廟、花蓮無極慈靈慈惠堂、金龍寺、淨德精舍、高雄林溪寺、屏東宏願寺等,不勝枚舉。

「每每誠心完成神佛像,看著信眾虔誠膜拜祈安時,內心悸動莫名!」陳英記強調,就是這般的悸動牽引,讓他深感這行業已非工作,已是使命,深切期許讓這種傳統宮廟技藝扎根台灣!

陳英記將雕塑神佛像當一生不悔的使命。(圖/ 陳至煌提供)
花蓮縣玉里崙敦古鳳宮奉祀全台最大泥塑批布王母娘娘神像,也出自陳英記父子巧手。 (圖/陳至煌提供)
桃園護國宮奉祀全台最大的泥塑批布太子爺。(圖/陳至煌提供)
新竹靈隱寺釋迦牟尼佛是40年前新竹塑造最大尊的泥塑批布聖像。(圖/陳至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