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基隆報導】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今(113)年邁入開館十週年,海科館自籌建時期即集結眾力推動與實施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十多年來成效有目共睹,除了帶動各級學校、環境教育單位和民間組織相繼合作與投入外,宗教團體也展開與海科館合作並號召宗教志工推動環境教育,今(元月21)日佛光山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帶領400位護法委員暨宗教義工們,雖因天候因素無法實地展開淨灘活動,但仍在海科館的帶領下,認識了我們身處的海洋,了解地球現在面臨的迫切問題,紛紛表達願意為改善全民共處的海洋環境付出心力!
海科館說明,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讓淨灘不單是撿拾垃圾,而是透過淨灘行動喚醒大眾對於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的反思,繼而從源頭減量,才能有效的減緩陸上垃圾流入大海。因此,淨灘過程所撿拾的海漂垃圾,所進行的分類與計數,這些數據同時也是大眾對於環境敏感覺知的重大訊息來源。計數方式則參考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簡稱TOC)的分類,將垃圾來源分成了五大類,包含「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個人醫療衛生」、「漁業與休閒釣魚」、「抽菸」,以及和「當地關心的廢棄物」等,此五大類再細分成19項。
TOC每年所提出的淨灘數據,可供研究人員作研究或是政府制定相關法規的依據,亦或是企業修正改進產品的方向。總而言之,海科館所推動之淨灘是從教育與培育海洋公民科學家的姿態和實務作為,帶大家重新思考面對生活使用的產品進行檢思的態度,從生活中反思與投入公民科學家的角色。非僅僅只是撿拾垃圾清理海岸。
2023年包括微軟、新凱汽車、優織隆、新東陽、蝦皮、雄獅旅遊、遠雄人壽、程曦資訊、康陽企業、英美菸草商務等各領域的企業和學校單位在海科館的帶領下在潮境海岸展開淨灘作為而統計出來的資訊,以國際ICC淨灘方式計數所撿拾的海廢,統計出112年潮境海岸垃圾類別排行,塑膠瓶蓋是這幾年一直居於首高的位置,寶特瓶第二名,而吸管並沒有因為禁用而減少?這當中是什麼原因?而瓶蓋總是高於保特瓶的原因又是甚麼 ? 值得探討!
海科館鼓勵大家多多參與國際ICC淨灘環境教育活動,人人皆可擔任海洋公民科學家,成為監測海岸垃圾扮演重要角色。自2024年2月起,海科館每個月也將規劃辦理二次環境教育定期監測活動,歡迎民眾免費報名參加,每次限額30名。另企業團體亦可上海科館官網洽談淨灘合作方案,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