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吟冰/台北報導

台灣肝癌大部分是肝細胞癌,85%以上是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有關,亦即慢性B型肝炎與C型肝炎。B、C型肝炎若發生感染,未好好追蹤治療,轉成肝纖維化,再惡化成為肝癌,被稱為是三部曲。因此,若感染B、C肝或健康帶原者,都應持續追蹤肝功能。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近來就發現一個60幾歲的案例,因疫情期間不敢上醫院中斷了肝功能追蹤,疫情過後做了健康檢查發現甲種胎兒蛋白(AFP)升高到1,700多ng/ml,醫師趕緊安排打顯影劑的腹部核磁共振(MRI)還有腹部超音波等檢查,結果確認肝細胞癌已經第三期。

另外一位病患約四十多歲,也是B肝帶原者,吃了B型肝炎的藥物(NUC)五年,後來追蹤抽血發現已經超過一年測不到B肝的病毒,在健保規範下停掉B肝藥物。但短短一個月,病患肝指數(ALT)飆升到2,000多U/L(正常值上限為40U/L),後續還合併了黃疸指數高到22多mg/dL(正常值上限為1.2mg/dL),用藥治療下才慢慢改善。

B型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 是肝癌罹患階段性三部曲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昌弘指出,這兩位病患都是跟B型肝炎的感染有關,一位是慢性B型肝炎感染造成肝硬化,後續產生肝細胞癌三部曲的情形;另一位是B型肝炎再復發造成猛爆性肝炎合併很高的黃疸。黃昌弘醫師指出,B型肝炎是一個很狡猾的病毒,它會潛藏在慢性帶原者的肝細胞內,當免疫力低下的時候復發,並不斷的複製病毒,破壞肝細胞,讓肝指數上升,進而造成肝臟纖維化、硬化,最後產生肝癌。

B肝感染或健康帶原者都應定期追蹤治療,掌握肝臟狀況

黃昌弘醫師建議,即使你B肝帶原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也應固定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個月抽血查看肝指數、黃疸指數,甲種胎兒蛋白AFP有無異常。若已有肝炎感染現象,在符合健保規範之下,可使用B肝藥物。如果不符合且B肝病毒量超過2,000 IU/ml時,產生肝癌風險就會上升。此時會建議病患在經濟許可下,每天花新台幣6-70元吃B肝藥物,預防肝臟進一步病變。而慢性C肝感染只要規律用藥2-3個月,97-99%是可以根治的,之後再觀察肝臟纖維化程度來決定多久要追蹤腹部超音波、抽血即可。

預防勝於治療,45-79歲一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

國民健康署自109年起公費補助,讓年齡介於45到79歲的民眾都可以到醫療院所做免費的B、C肝篩檢,篩檢項目是HBsAg(B型肝炎表面抗原),若是陽性表示是B肝帶原者。anti-HCV(C型肝炎的抗體),若是陽性的話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已經用自己的免疫力清除掉C肝病毒,另外一種是體內還有C肝病毒,這時就要再抽C肝的病毒量來做進一步檢測。肝癌是沈默殺手,黃昌弘醫師也呼籲民眾都要做B、C肝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小毛病釀成大問題。

新聞來源:民生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