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瘤治療新法 高醫PRRT南台灣唯一

【記者范家豪/高雄報導】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罹患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讓大家才開始注意到這個疾病,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可以用手術、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目前有更新的治療方式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簡稱PRRT),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自2021年11月25日起至今,已成功完成了16人次神經內分泌瘤病人的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並取得了卓越的治療效果。這項新穎的癌症治療術式,高醫在南台灣獨占領先地位,成為引領潮流的先驅。

吳女士是高醫首位接受PRRT治療的病人,她於2017年中,反覆性的腹瀉,這樣的狀況持續半年,經過多種檢查,最後確診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而且轉移到肝臟。醫師建議手術切除,切除了一半胰臟、部分肝臟、膽囊及脾臟。2019年有醫師建議吳女士可以到新加坡接受PRRT治療,但是考量路程遙遠再加上COVID-19疫情爆發,這一等竟是3年後了,當她知道高醫有在做PRRT治療時,吳女士毫不猶豫接受治療,治療至今腫瘤明顯縮小,狀況良好。另一位44歲的宋先生,則是在2021年底健康檢查發現異常,經過詳細診察後確診神經內分泌瘤,做過4次手術治療,後因為醫師介紹至本院執行PRRT治療,至今已經執行3次療程,狀況良好。宋先生表示,之前聽過這個治療只有北部醫院有做,後來得知高醫有執行這個治療,真的是南部病人的福音。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吳宜珍主任,介紹PRRT的治療,強調此新療法不僅為病人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也大幅提升了南台灣的醫療服務水準。(圖/高醫大)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吳文正副院長表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資料,每10萬人約有3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男性比較多,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多數出現在胰臟或小腸等腸胃道器官,但也可能在肺臟、胃部、結直腸等其他部位。PRRT療法是一種創新的癌症治療方式,主要利用放射性藥物,通過肽體靶向,將放射性物質直接引導至癌細胞,進而達到殺滅癌細胞的目的。這一方法精準有效,且對正常組織的影響相對較小,獲得多個國家的認可,應用於臨床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為南台灣的大學醫院與醫學中心,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引進PRRT療法,對於神經內分泌瘤病患是一線曙光,希望這個治療方式,可以嘉惠更多罹患這個疾病的病患。

高醫胃腸內科主任吳宜珍表示,在治療前一天,由病房護理人員和輻射防護專業人員向病人詳細衛教,並帶領病人進入輻射防護病房,模擬整個治療過程。同時,教導病人學習並熟悉各種可能需要獨立操作的情境,例如與病房聯絡、自行移除心電圖監視器導線、推動點滴架到廁所、使用嘔吐袋以及處理排泄物等。治療當天,病人從單人病房轉移到輻射防護病房,單次治療時間約4小時。治療結束後,由核醫科人員進行輻射量測,確認病人符合外釋標準後方能返回原病房。整個治療過程,從治療前的評估與溝通,並制定完好治療計劃。

▲病友吳女士為高醫首位接受PRRT治療的病友,治療至今腫瘤明顯縮小,狀況良好。(圖/高醫大)

高醫核子醫學部張晉銓主任表示,一個完整的PRRT療程要治療4次,每次治療間隔2個月。治療原理是把帶有放射性的藥物(好比一顆特定的棒球),丟到表現肽受體的腫瘤細胞上(好比捕手手套)。當捕手手套接到了帶有輻射的棒球,可以將輻射能量導入腫瘤細胞,達到摧毀腫瘤的目的。又好像巡弋飛彈一樣,精準結合在腫瘤上,同時減少身體其他器官過多的傷害。治療過程中同仁和病友都嚴格遵守輻射防護,治療結束後完善的照護和監測,再再展現醫療專業和照護的謹慎態度。

▲病友宋先生因健康檢查發現異常,經詳細診察確診神經內分泌瘤,至今做了三次PRRT,無明顯副作用,腫瘤已縮小。(圖/高醫大)

吳宜珍主任強調,高醫引進的這項新療法不僅為病人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也大幅提升了南台灣的醫療服務水準。隨著PRRT治療的成功實施,期待高醫能持續引領南台灣的醫療創新,為更多癌症病人帶來新的曙光,使他們無需長途跋涉北上求醫。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