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黃尾鴝(左)、母黃尾鴝(右)。(圖∕周俊雄攝)

宜蘭縣頭城農場鄉村廚房和有機菜園,最近常常出現一隻羽色橘紅的小鳥,牠和上百隻白頭翁、成群樹鵲和台灣藍鵲在附近出沒,伺機獵捕菜蟲,引起遊客和工作人員的好奇和注意!

這是一隻黃尾鴝公鳥,羽色是比母鳥更為顯眼的栗紅色,牠有另一個名字北紅尾鴝,雖然名稱有「黃」尾鴝、北「紅」尾鴝,但是紅尾或黃尾都不夠精準,似乎比較接近橙色。


▲在枝頭鳴唱、在後照鏡戲耍的黃尾鴝。(圖∕周俊雄攝)

黃尾鴝(Daurian Redstart)原棲息於西伯利亞東南方、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繁殖於山區,活動在樹林邊、河谷村莊附近,會築巢在岩石或牆壁的縫隙中。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間,遷徙到華南、日本和台灣度冬,屬於台灣不普遍冬候鳥,常出現在中低海拔樹林和灌叢,特別喜歡在岩壁附近突出樹枝上停棲,活動時不斷地上下擺動,張合尾羽,度冬時常常單獨或成對在固定區域活動。

▲黃尾鴝雄鳥羽色相當顯眼。(圖∕周俊雄攝)

此等鳥類喜歡站在顯眼的地方,不停地點頭和抖動尾巴,飛起來捕食昆蟲後,常會回到原棲處。牠的鳴叫聲是富有節奏的唧唧唧,音量較大,鳴唱語句較短。身長大約14-15公分,雌雄羽色不同。


▲黃尾鴝雌鳥除了尾羽和雙翼顏色與雄鳥類似外,其他部位皆為土黃色。(圖∕周俊雄攝)

雄鳥頭頂灰白色、喉部黑色覆蓋眼睛,胸前羽至尾羽和腰羽為橙褐色,飛行時十分搶眼。再加上有三角形白斑的黑色雙翼,成為明顯的鑑別特徵。雌鳥除了尾羽和雙翼顏色與雄鳥類似之外,其他部位皆為土黃色。黃尾鴝的12根尾羽中,只有兩枚中央尾羽為黑色,其他均為橙褐色,「黃尾」之名由此而來。


▲黃尾鴝展翅飛行。(圖∕周俊雄攝)

黃尾鴝在中國又叫做北紅尾鴝,實際觀察牠們飛行時張開尾羽,有非常明顯的橙色。來台度冬的黃尾鴝分布各縣市,雖不普遍但常可意外發現,在風景區如日月潭、太魯閣天祥也都可見。在宜蘭地區,從山區的小礁溪居悠谷民宿、頭城農場、礁溪大塭養殖區、壯圍鄉間農舍、宜蘭市區住家庭院,偶而可以看見牠們在陽光下跳躍或飛翔,尤其展開翅膀飛行時,有如陽光仙子一般,尤其扇形尾羽十分亮麗可愛。

度冬的黃尾鴝是台灣城鄉一道閃亮風景線,隨著天氣慢慢趨於暖和,黃尾鴝就會北返,回到兩、三千公里遠的繁殖地,等到冬天降臨之前,牠們可能還會記得回到相同的度冬棲地。(本文作者∕資深媒體工作者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宜蘭鳥導:周俊雄博士)

編輯:陳木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