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基山/宜蘭報導

員山游姓是大家族,前鄉長游叡星是也,為習稱之「方游」,與新科立法院長游錫堃是同支,在今圖書館附近建有家廟,但「米粉塗」的游家屬「才游」,雖同以詔安為祖居地,但系非同源,在宜蘭各以立家祠聞名。

「米粉塗」當然是因賣魚丸米粉而得名,養子游淇全還提及,在早期因食量較大的學生在光顧時,偶會有人趁他不注意時,偷偷拿攤位上的魚丸,添入碗內,而游火塗即使瞄到,也裝著沒看見,長此以往又多一個別稱叫「戇塗」。

日本殖民末期,游火塗已在員山路一段185號設攤,可能是鄰近溫泉,且昔日員山戲院,很多人電影散場後會順便在巷口消費,當然遊客也撐起魚丸米粉的生意,惟在此之前,其實他賣的是竹筍米粉,因為當地盛產竹筍的關係吧!

游家更早是販售魷魚滷之類維生,有點像宜蘭昭應 宮附近的廟口魷魚,兩者是否有關,無從可考,因是挑擔子四處走街叫賣,極為辛苦,後來決定承租江姓家族的木屋前擺攤,而選擇以「竹筍米粉」為主食,自是就地取材。

游淇全談及養父游火塗的一生。(楊基山攝)

學過「水腳」的游火塗,其「竹筍米粉」的配料及湯頭,可說是真材實料,游淇全表示,尤其是辣椒,特受消費者的青徠,但因筍材有季節性,乃試著在米粉湯中,改以魚丸為食材,更受大眾歡迎而成了如今聞名全台的特色小吃。

在游淇全眼中,養父賣魚丸米粉期間,工作認真踏實,秉性也十分善良殷實,作生意童叟無欺,而「戇塗」之名的淵源,也正顯示游火塗看淡人生,不太計較的個性,這是否與他有過「新郎不是我」的情傷有關,不得而知。

從時間上推算,約在1944年的戰爭末期,游火塗接獲徵召前往海南島戰場,從事勞務工作,日本投降後,應是最後一批返台的台灣籍日本兵,那是1946年了,卻發現論及婚嫁的女友,以為他已戰死而嫁作人婦,成為他一生的痛。

吳回到員山後,每每談起結婚事,口中盡是感慨,難忘舊情之餘而終身未娶,後來收養胞弟游阿松的兒子游淇全(39年次),並同住在一起。游說,雖曾在魚丸米粉店內幫忙一陣子,卻也坦承自己從小不學好,令養父極為傷心。

民國60年前後,員山魚丸米粉逐漸風靡小吃界,游淇全略帶歉疚的強調,因認作生意過於辛苦而不想繼承養父的事業,86年游火塗過世前,巳不再經營,目前在員山街上十餘攤魚丸米粉店中, 僅掛名「楊彩卿」和「陳茂庚」與游家有關。(二之二,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