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蚩尤九黎城 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
廟池甩手揖分為陰陽兩類。「陽性」甩手揖用於婚禮、壽誕等喜慶場合。表演時,將人員分成兩隊,由1人或2人領著眾人跳,另加8個小孩,俗稱「搞亂棒」,在裡面扮演各種角色嬉戲。在單調的鼓點和鈸聲中,此進彼退,此側彼斜,一張一弛,配合默契。其表演的內容有比腳大腳小、黃鶯展翅、母豬爬背、黃牛擦背等。「陰性」甩手揖用於「坐夜」祭奠。舞蹈的時候,陽性甩手揖用鼓、鈸伴奏,開場鼓用 「么二三」,即大鼓為「么」,中鼓為「二」,小鼓為「三」,行進中只用「么二三」中的「二鼓」。陰性甩手揖用」三四五」鈸伴奏。
民族舞蹈工作者在挖掘中認為廟池甩手揖是土家擺手舞的雛形,將其舞蹈語匯歸納為揖擺、抖擺、牽手擺、端手擺、牛擦背擺等。
廟池甩手揖為多人對跳的集體舞蹈。慶典、祈福的甩手揖,進場時氣氛熱烈而活潑,進行時舞蹈者舉手投足間模擬黃鶯展翅、母豬爬背、黃牛擦背等動作。祭奠時的甩手揖莊嚴肅穆,動作謙恭,充分表達對死者的尊重與哀悼。甩手揖用於慶典、祈福的部分,開場時由領隊喊開場白:「盤子王,聖子王,今天我們來到某某的高堂。聽說師傅手藝高,我們來踩個甩手揖!」每個動作的銜接處,也要報出下一個動作的名稱。在開場時相互打拱作揖後,開始規定動作的比劃,主要以手上動作為主,通過隊列變化、旋轉等,表現要模擬的動物動作形態。
廟池甩手揖涉及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文學、藝術學、音樂學等多學科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甩手揖是擺手舞的雛形,在文化比較及其研究中,是比較原始的珍貴資料。
它是研究古代文化,特別是研究渝東南民族地區禮儀習俗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藝創作的極好素材。甩手揖廣泛滲入當地社會生活,成為各族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有效載體,甩手揖經過一定的加工後,已成為彭水乃至渝東南地區發展旅遊的文化資源。